刊載於《藝術家》№573 在我的書櫃裡,放著一份泛黃 拷貝文件,那是琳達.諾克林 (Linda Nochlin)1971年發表的文章〈為何沒有偉大的女性藝術 家?〉〔⋯〕一位女權主義藝術教師,大概無法奢侈地擱置諾克 林這篇標誌性的著作。 ──米拉.舒兒(Mira Schor), 《濕:繪畫、女性主義與藝術文 化》(Wet: On Painting, Feminism and Art Culture),1997年 2022年年末,即便因疫情幾經延宕,巴黎龐畢度中心仍然以 「介入的視線」為題,展出艾麗絲.奈爾(Alice Neel)的大型個展。有別於多數的藝術家大型個展,這檔展覽在入口處展示了兩件不屬於奈爾卻與她密切相 關的作品:羅伯特.梅波索普(Robert Mapplethorpe)為 晚年的奈爾拍攝的肖像,以及珍妮.霍澤(Jenny Holzer)以一份聯邦調查局(FBI)偵查奈爾 的檔案再創作的圖象,由此點明 此次展覽的核心,或許並不僅在於展示奈爾的繪畫,而關乎更多繪畫「外圍」的問題。